303
王羲之的出生年月為何確定是303年?
王羲之的出生年共有三個版本但又以303年最為正確是為什麼呢?急需喔!各位幫幫忙~謝謝!
檢視圖片蘭亭序
王羲之書(洛神藝術網圖片)
可能是現代人將王羲之的作品往前推算
並且加上傳記的記載所以取得303年是最為正確的版本.但是事實如何就要問王羲之本人囉@@中國東晉書法家、文學家王羲之字逸少
琅邪王家傑出之代表。
他於公元303年誕生於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
但生命的大部分卻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度過。
王羲之父王曠
歷官淮南丹陽太守、會稽內史;伯父王導
歷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
出將入相
官至太傅
南渡後朝政之穩定
皆賴其力。
當時有民諺:「王與馬
共天下」
史書上亦曾記載東晉建立甫初王導與皇帝共同接受大臣朝賀。
可以想見其家族之煊赫。
羲之幼時不善於言辭
長大後卻辯才出眾
且性格耿直
享有美譽。
晉大尉郗鑑選擇女婿
「坦腹東床」的典故就出於王羲之。
他在當時是朝野看好的人物。
據史書記載
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器
屢屢召舉為官
他卻屢屢辭謝。
後為征西將軍瘐亮參軍
累遷至長史
晉寧遠將軍、江州刺史
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
他後來與太原王述不和
稱病去職
歸隱會稽
自適而終。
世稱「王右軍」、「王會稽」
即出自於他的這一番經歷。
王羲之自幼酷愛書法
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
七歲善書
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
「語以大綱」
即有所悟。
王曠善行、隸二書;王廙擅長書畫
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
右軍之前
惟廙為最
畫為晉明帝師
書為右軍法。
」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
衛夫人名爍
師承鍾繇
妙傳其法。
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
以後王羲之渡江北游名山
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
見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
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經觀摩各家
博採眾長
終於「兼撮眾法
備成一家」
達到了「貴越群品
古今莫二」的高度。
後來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
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
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
見鍾爵、梁鵠書;又之洛下
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
見張昶《華岳碑》
始知學衛夫人書
徒費年月耳。
……遂改本師
仍於眾碑學習焉。
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
富於創造。
他學鍾繇
自能融化。
鍾書尚翻
真書亦具分勢
用筆尚外拓
有飛鳥鶱騰之勢
所謂「鍾家隼尾波」。
王羲之心儀手追
但易翻為曲
減去分勢
用筆尚內抵
不折而用轉
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
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
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
而穠纖折衷
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
雖運用增華
而古雅不逮
至研精體勢
則無所不工。
」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
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
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
王羲之的書法長於楷書、行書、草書等書體。
在漢魏質樸淳厚書風的基礎上
博採眾長
創造出一種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書風。
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
被譽為「書聖」。
另外
據史書記載
王羲之還有灑脫漂亮的外在風貌
《世說新語》裡曾說:「時人目王右軍
飄如游雲
矯若驚龍。
」這「飄如游雲
矯若驚龍」八字
即指其富贍的內心世界。
晉代玄學盛行
崇尚老莊哲學
因此
王羲之對人生、社會、自然的思考當然受其影響。
晉室南渡之初
他見會稽有佳山水便有終老之志;辭官歸隱後
山陰道上行
山川相映發
自然有應接不暇之感;他又泛舟大海
遠採藥石
在他的心胸中滌除塵慮
接納自然萬物之美
進一步發現宇宙的深奧精微……所有這些他都印證到書藝上
正如《書斷》所說:「千變萬化
得之神功
自非造化發靈
豈能登峰造極!
。
」王羲之晚年移居於剡之金庭(今浙江嵊州市金庭鎮)
與當時名士謝安等在此寄情山水
安度晚年
去世後即安葬於瀑布山下(史傳此地為道家的洞天福地之一)。
那是大陸考證出來的考諸余嘉錫先生的《世說新語箋疏》
在該書的《企羨》第三篇注四中
余先生說︰ 《太平廣記》二百七引羊欣《筆陣圖》曰︰“王羲之三十三書蘭亭序。
”宋桑世昌《蘭亭考》八引同。
嘉錫案︰《晉書》羲之本傳但雲年五十九卒
不著年月。
陶弘景《真誥》十六《闡幽微》注雲︰“逸少為會稽太守
永和十一年去郡
告靈不複仕。
至升平五年辛酉歲亡
年五十九。
”《真誥》雖不可信
而《隱居》之注
考証不苟
必有所據。
張懷 《書斷》卷中亦雲︰“升平五年卒
年五十九。
”后來如黃伯思《東觀余論》卷下跋《瘞鶴銘》后
謂王逸少以晉惠帝大安二年癸亥歲生
至穆帝升平五年辛酉歲卒。
《蘭亭考》載李兼跋
與伯思同
因以推知右軍蘭亭之游
年五十有一。
大抵皆據《書斷》為說也。
至錢大昕《疑年錄》一獨移下十八年
謂生大興四年辛巳
卒太元四年己卯。
且以《東觀余論》為誤
而不言其何所本。
遍檢《晉書考異》、《諸史拾遺》及《養新錄》諸書亦並無一言。
第以其說推之
則永和九年正得年三十有三
疑即本之羊欣《筆陣圖》耳。
考本書(即《世說新語》)《汰侈篇》曰︰“王右軍少時
在周侯末坐
割牛心 (啖)之
于此改觀。
”本傳亦曰︰“年十三
嘗謁周
察而異之。
時重牛心炙
坐客未
先割 (啖)羲之
于是始知名。
”按元帝大興紀元盡四年
改元永昌。
周 即以其年四月為王敦所害。
若如錢氏之說
則當 之死
右軍方在襁褓之中
安能與其末座 牛心炙耶?蓋所謂羊欣《筆陣圖》者
本不可信
遠不如《真誥》《書斷》之足據也。
可見
依余先生的觀點
認為王羲之生于西元303年
而卒于西元361年的說法是比較可信的。
其實
可以作為佐証的材料還有許多。
一、程炎震說︰“《晉書》八十羲之傳雲︰‘年十三
嘗謁周
察而異之。
時重牛心炙
坐客未
先割 (啖)羲之
于是始知名。
’右軍十三歲
是建興四年。
” 二、《晉書》本傳載︰“敦嘗謂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
當不減阮主簿。
’”王敦是羲之的堂伯
卒于東晉成帝太寧二年(324)
阮主簿即陳留阮裕
時有重名。
如果羲之其時僅為一個三四歲的幼童
怎么可能受到王敦如此的讚賞? 三、《晉書》本傳載︰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于導
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
門生歸
謂鑒曰︰“王氏諸少並佳
然聞信至
咸自矜持。
唯一人在東床袒腹食
獨若不聞。
”鑒曰︰“正此佳婿邪﹗”訪之
乃羲之也
遂以女妻之。
《世說新語‧雅量》中陳述此事時明確地說︰“郗太傅在京口
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 郗鑒于成帝咸和元年(326)以徐州刺史鎮京口
咸和四年(329)遷司空。
就算故事發生在329年
若按羲之生于321年看
其時也只有九歲
好像缺乏說服力。
四、《世說新語‧賢媛》第二十五︰“王右軍郗夫人謂二弟司空、中郎曰︰‘王家見二謝
傾筐倒庋;見汝輩來
平平爾。
汝可無煩複往。
’”司空即郗鑒長子郗
生于西晉懷帝永嘉七年(313)。
右軍郗夫人為 姊
生年最晚也當在311年左右。
如果說羲之生于321年
則少郗夫人十歲以上
似不太可能。
綜上所述
我認為“王羲之生于303年”的說法比較可靠。
如此一來
寫作《蘭亭集序》時
作者的年齡為五十一歲
這樣再去理解“不知老之將至”
理解“修短隨化
終期于盡”的感慨便容易得多了。
而且對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的分析所帶來的疑問也便迎刃而解。
(注︰2003年之后的中學課本已採用303─361之說)http://www.wxyzedu.net/xk/yw/3lwjc/20.htm
王羲之蘭亭集序,王羲之作品,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書法作品,王羲之蘭亭序,王羲之 鵝,王羲之生平,王羲之看鵝,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王羲之寫字王羲之,蘭亭,書法家,王導,洛神藝術,蘭亭集序,王獻之,書法,侄兒,會稽內史
劉銘傳|孫權|張飛|曹植|鳳雛|劉備|溥儀|朱元璋|洪秀全|司馬昭|乾隆|楊堅|吳三桂|秦始皇|孔明|李世民|周瑜|司馬炎|曹操|慈禧太后|武則天|黃忠|施琅|拿破崙|鄧小平|雍正|隋文帝|毛澤東|司馬懿|哥倫布|鄭成功|梁啟超|康有為|光緒|關羽|林爽文|康熙|希特勒|
303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6011300967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